
7月9日,記者造訪高淳椏溪鎮橋李村高村自然村。這個山腳小村莊水清樹綠,野花盛放,整個生態環境自然而舒適,美不勝收,引得行人拍照不停。 村民告訴記者,眼前的清水池塘剛剛清淤完畢,全村共有13個池塘,30年沒疏浚過,在“水美工程”中,清淤疏浚,全村水系終于溝通起來。 椏溪早已是著名的“國際慢城”,高淳大力實施的“水生態文明建設”正在使這里美上加美。 離開國際認證的慢城區域,驅車至高淳西南部的磚墻鎮,又是一番景色。 并非周末,橫溪河沿岸農家樂卻家家生意興旺。沿河看頭多。與一般靜水湖塘不同,橫溪河長達三公里的荷花水道,可以讓人行船兩岸間,一路賞荷。岸邊的棧道、水臺,則可以讓人停下來休憩、親水。“再過兩個月,永勝圩蟹文化主題旅游就到季節了,這里會更熱鬧”,夏孝軍副鎮長說。 “國際慢城之外,我們還在打造水鄉慢城。不局限于椏溪,我們要將整個高淳打造為生態慢城,水鄉慢城”,高淳區委書記吳衛國說。 吳衛國向記者分析,高淳做水文章得天獨厚,且是客觀所需。高淳是江、湖、河、庫、塘五水并存之地,在江蘇獨一無二。恰逢省水利廳去年將高淳列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,高淳抓住契機,從頂層設計開始規劃。 區長沈劍榮帶領29個部門和各鎮組成的領導小組,多次調研,在省水利廳的指導下,委托長江水利設計院編制出《高淳區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實施方案》,“明確了‘高淳水圣地,生態最江南”的總目標,用4年時間實現’一湖、兩帶、三區、四廊‘的建設總布局,形成水管理、水安全、水環境、水生態、水文化“五位一體”的高標準水利綜合體系新格局。” “‘三條紅線’是高淳水生態文明建設不可逾越的底線和工作基礎”。區水務局局長史建兵介紹,高淳雖然是水鄉,但水資源供需矛盾仍然存在,根據省政府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,高淳嚴格監管。2013年,全區用水總量3.28億立方米,低于指標3.4億立方米;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.63;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87.5%,飲用水達標率達100%。 連續數場“暴力梅”,高淳水陽江水位陡漲。記者在江邊看到,水陽江江堤附近的楊興壩被打開,滾滾水陽江水通過河道流入固城湖。固城湖則開啟楊家灣、茅東閘兩座閘門,置換出來的湖水通過河道流入長江。“每天為湖區補充新鮮活水350萬噸,相當于一個玄武湖的蓄水量。而且流進的江水泥漿有助于殺死藍藻,一舉兩得。”副區長王勝平說。作為南京的備用水源地,固城湖的數據令人放心。經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跟蹤測定,固城湖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水以上,有的區域水質達Ⅱ類標準,仍保持著天然湖泊的特性。這樣的水質,也是高淳實施生態清淤、黃絲草打撈、官溪河專項整治、水域修復等系列工程的結果。 高淳山水相間,自然資源稟賦獨特。然而,昔日的高淳鄉村與其他地方的農村大同小異,生活污水自流,垃圾遍地。如今,全區鄉村河道正在全面疏浚整治中。截止2013年,高淳累計投入 1.5億元,疏浚縣鄉河道1045公里,完成土方2382萬方,整治村莊河塘1994個,完成土方1649萬方。被擦拭一新的鄉村 “遠看山水畫,近看田園詩”,并且特別凸顯原真特色。記者造訪的村莊中,高村小巧玲瓏凸顯依山傍水丘陵特色;石墻圍村宏闊大氣,水庫寶塔交相輝映;南者村枕河而居,小橋流水炊煙裊裊;張家溝村河道開闊開滿荷花;劉家溝村堵了三十年的水系終于溝通,排污管道正在入地…… 高淳人對生態的認識并不僅僅停留于環境整治。固城湖畔,一條新建的環湖大道正在延伸。 “這是已開工的9000多畝固城湖湖濱風光帶一期工地,右邊和游子山國家森林公園隔湖相望的地方,將建一座跨湖大橋,把固城湖和游子山連起來。”站在修筑一半的環湖大道上,區水務局工作人員指點介紹,到“十二五”末,城區河湖風光帶、游子山國家森林公園風光帶、固城湖環湖風光帶、國際慢城風光帶等幾大版塊將“山水串聯”,150公里長的“生態廊道”囊括高淳最寶貴的黃金山水資源。
新規劃、高層次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正在放大椏溪慢城效應。“生態廊道”從慢城啟程,已初見起色。暖陽下的慢城,安靜得如同世外桃源。椏溪通過開展小流域生態治理,加快實施丘陵崗地、荒山、植被恢復工程,開挖蓄水池塘,開展生態護堤、護岸,平添一份水的靈動。 接下來,沿著老椏路進入游子山森林公園風光帶。這一片的小流域生態治理、植被恢復工程、水景觀打造以及龍墩河水庫的水生態修復,已初步勾勒出山、水、林融為一體的美景。 而固城湖畔的湖濱大道,原先僅是一條防洪堤,隨著西部湖區磚墻河、橫溪河、獅樹河等親水通道工程的實施,湖水活起來、動起來,昔日防洪堤也就變成了沿湖十里風光帶。 不論外界如何喧嘩,從慢城到水圣地,古老的高淳用現代人珍視的方式,生態而宜居地存在著。(作者:王映映陶榮榮 刊登于《新華日報》 責編: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) |